近日,泰达医院完成了一例复杂合并症肺癌患者的胸腔镜下右肺中叶以及下叶背段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彰显了医院在医疗技术和多学科协作方面的卓越实力。
66岁的付大爷在3年前体检时发现右肺结节,近期复查显示结节增大并有恶性变化迹象。由于付大爷曾患舌癌并接受过口腔科手术并放疗,致使上气道解剖异常,无法经口进食以及言语表达,且术后长期处于气管切开和胃管留置状态,给麻醉和手术带来了额外风险和挑战。经泰达医院以胸外科和麻醉科为首的多学科团队会诊讨论和精心准备,手术圆满成功,患者于术后第五日顺利出院。
病例回顾
高难手术挑战 患者病情复杂
付大爷的情况特殊,CT检查显示其右肺中叶不规则结节影较前增大,PET-CT检查提示糖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恶性结节。同时,右肺下叶前基底段及后基底段也发现混杂密度结节。然而,由于付大爷的长期气管切开状态和舌癌术后咽后壁组织松软堵塞原声门上气道开口的情况,使得常规的胸外科全身麻醉——经口置入双腔支气管插管,术中单肺通气的方法难以实施。
多学科研讨 麻醉方案创新
面对这一挑战,泰达医院的麻醉科、放射科、ICU以及护理部进行了充分的多学科术前讨论(MDT)。放射科主任经阅读胸部CT以及PET-CT后考虑右肺中叶为恶性可能性大,右肺下叶结节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麻醉科马浩南主任带领团队术前与胸外科医师多次沟通手术细节,充分评估患者气道情况:认为患者舌癌术后,口腔及声门上解剖异常,存在声门狭窄,传统经口双腔支气管插管难以成功,且可能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甚至气管撕裂风险;通过颈胸部CT以及气管镜检查,发现患者的气管造口以下无气道狭窄,并通过影像学资料计算可置入单腔气管导管。故设计麻醉方案为经气切造口置入单腔加强型气管插管+支气管封堵器。但因封堵器在摆放体位和手术操作时位置容易移位,定位要求高于传统双腔管。经麻醉团队讨论,决定使用可视单腔气管插管实时监测封堵器套囊位置。经与胸外科李林主任沟通后认为方案可行,如期手术。
手术顺利 多科室配合
手术当天马浩南主任亲自指导,经患者气管切造口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导入支气管封堵器至右侧主支气管。球囊充气封堵右主支气管。胸外科团队行胸腔镜下右肺中叶切除术+右肺下叶背段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右肺萎陷良好,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氧饱和度在95-100%之间。术毕拔除支气管封堵器,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并更换气切导管,行HFNC氧疗,安返病房。
精心护理 助力康复
术后护理部对气管切开精心护理,以及经鼻胃管鼻饲营养支持和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指导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最终患者顺利康复,于术后第五日出院。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中叶结节为鳞癌,右肺下叶结节为良性病变,所清扫淋巴结均为阴性,肿瘤分期为IA期,属于早期肺癌。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泰达医院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方面的专业水平,更展现了多学科(MDT)团队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