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秋冬季多发,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部分儿童症状不典型,可以出现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部分儿童可能在高热初起阶段出现惊厥。绝大多数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经过居家治疗可以康复,不遗留后遗症。尽量单独居住,或选择通风较好的房间居住,保持相对独立,房间内注意通风换气。房间外可放置桌凳,便于非接触式传递物品;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房间内空调系统通风,应该选择分体空调,如使用集中空调,全空气系统应关闭回风;房间内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使用带盖的垃圾桶。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的纸巾立即扔进封闭的垃圾箱,然后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消毒。居家环境消毒应参照疾控部门的指导。 消毒剂多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及易燃性,应注意避免次生灾害和意外。推荐2月龄以上儿童,腋温≥38.2℃或伴有明显不适可以口服退热药,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2月龄)和布洛芬(≥6月龄)。2个月以下的患儿不宜使用退热药物,出现发热应立即就医。有热惊厥史的儿童可以在腋温≥38℃即开始服用退热药。急性期,孩子的体温通常不会迅速降至正常,如孩子精神状态良好,除发热外并无其他不适,可继续观察,也可以采用多饮水、温水浴、减少衣物、降低环境温度等物理方式退热,以保持孩子舒适为目标,而非苛求体温正常,不要随意缩短给药间隔。退热药每次用药至少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可以使用氨酚黄那敏颗粒等对症药物,但此类药物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建议与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同时服用。严重者可以辅以中药缓解症状。咳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故不推荐儿童使用镇咳药。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用或交替应用;感冒药多为复方制剂,与其他药物合用时,某些成分可能超量,自购药品需查阅说明书;成人药物中某些成分不适宜儿童,不宜混用;根据孩子年龄选择相应剂型,6岁以下儿童尽量选择口服液体剂型;药品应妥善保管,避免孩子误服和失效;糖浆、混悬液、滴剂打开后,请标注启封时间;病毒是绝大多数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应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绝大多数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不需要叠加多种对症药物,应避免多药联用导致的不必要的肝肾损伤。重点关注孩子的舒适度和精神状态;适当给儿童多饮水,高热大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并及时更换湿透的衣物;保持居住环境安静整洁,室温可在20-23℃之间,湿度在60%-65%之间,避免空气干燥对气管粘膜的刺激,并增强纤毛排痰功能,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婴幼儿进食饮水时要防止误吸,咳嗽严重时应暂停饮食。家长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依赖性强的儿童。年轻的家长可能因为孩子病情趋势不明而表现出情绪低落、坐立不安、烦躁多动、易怒、紧张焦虑等表现;孩子也会因身体不适哭闹不安、更加粘人。家长在孩子生病后出现负面情绪状态是正常情绪反应,但不加控制很容易产生过度防护、过度治疗等行为,更会影响孩子情绪状态,加重儿童本身的焦虑反应。家长自主对心理状态的调节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障,应保持情绪稳定,仔细观察患儿的不适症状,与孩子交流要保持温和坚定的态度,适时做好语言安抚,给予患儿拥抱、抚触、按摩,给予孩子安全感。大多数热惊厥常可以自行停止,家长应保持镇静,避免次生的意外伤害。应将孩子迅速放至平坦不易受伤的地方(无尖锐物品、无跌落、窒息风险),解开衣物,保持头偏向一侧,清理鼻腔口腔分泌物,避免误吸。可以用温水毛巾擦拭孩子额头、颈部、腋下等降温。就近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需要注意:不要用勺子等硬物强行撬开牙关,不要把毛巾、手指等塞进孩子嘴里,牙齿脱落、口腔塞入异物有窒息风险;发作时不喂水喂药,避免误吸;不要用力按压、摇晃或紧抱孩子,避免呼吸不畅导致的缺氧;非专业人员,不宜针刺人中穴。
3个月以下小婴儿出现发烧症状;持续发烧超过3天,或者一直处于持续高热,伴有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频繁咳嗽,影响日常生活、正常睡眠;呼吸增快、呼吸困难;小婴儿出现呻吟、喘憋、脸色青紫、脸色苍白,或者频繁呕吐、尿量减少、频繁腹泻症状;孩子诉说某一个部位固定的疼痛;孩子出现了抽搐,甚至是意识障碍症状;患有先天性疾病及慢性基础疾病的孩子需要及时就医。利用医疗机构的门诊预约系统可以节省等候时间,携带既往就诊记录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情。给孩子佩戴合适的口罩,往返途中,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注意手卫生,不要揉眼睛和鼻子,不要乱摸东西。
供稿:天津市儿童医院、市儿科质控中心、市药学质控中心
编辑:王肖航